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30)手表定律:教育切忌自相矛盾

关心孩子,就关注我们




往 期 链 接

第一章 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


1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)

2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)

3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3)鱼缸法则:给孩子更大的空间

4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4)马太效应:公正地对待孩子

5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5)目标效应:有梦想就有动力


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


6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6)延迟满足:克制是成功的前提

7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7)破窗效应:环境对孩子的影响

8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8)标签效应: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

9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9)互惠效应:助人为快乐之本

10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0)棘轮效应: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


第三章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


11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1)感觉剥夺: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

12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2) 好奇效应: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
13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3)倒U形假说:给孩子适当的压力

14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4)木桶定律:孩子要均衡发展

15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5)德西效应:金钱不是万能的

16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6)模仿效应:模仿是学习的基础


第四章    培养孩子健康心理


17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7)禁果效应:被禁止的更有吸引力

18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8)晕轮效应:评价孩子要避免以偏概全

19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19)PAC心理状态:父母应善于调节心态

20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0)真爱法则:把爱撒到孩子心里

21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1)避雷针效应: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

22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2)章鱼心态:教育要避免钻“死胡同”


第五章  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


23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3)狐狸法则:培养孩子独立意识

24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4)鲶鱼效应:积极地参与竞争

25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5)帕金森时间定律:有效地运用时间

26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6)甘地夫人法则:从容面对挫折

27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7)沸腾效应:成功需要坚持


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

28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8)强化定律: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

29、【连载】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(29)路径依赖:好习惯是从小养成






本期内容


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


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,因此,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。

   ——[英国]培根


30. 手表定律:教育切忌自相矛盾


如果让一个人站在同时向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行驶的两条船上,他会有什么感受?


认识“手表定律”


有这样一个寓言:

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,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,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,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。

一名游客穿越森林,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,被猴子“猛可”拾到了。聪明的“猛可”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,于是,“猛可”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,每只猴子都向“猛可”请教确切的时间,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“猛可”来规划。“猛可”逐渐建立起威望,当上了猴王。

做了猴王的“猛可”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,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,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“猛可”又拥有了第二块、第三块表。

但“猛可”却有了新的麻烦: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,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?“猛可”被这个问题难住了。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,“猛可”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,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。

过了一段时间,猴子们起来造反,把“猛可”推下了猴王的宝座,“猛可”收藏的手表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。但很快,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“猛可”的困惑。


这就是著名的“手表定律”:当一个人只有一只手表时,他可以知道是几点;当他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,有时却无法确定是几点,因为这些手表的时间很可能并不一致,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。

“手表定律”给我们非常直观的启发:一个人做事,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,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;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,否则,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。同样,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,否则,他将无所适从;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,不能接受两个以上的目标,否则他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中。

在家庭教育方面,“手表定理”给父母的启示是:对孩子的教育,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,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,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,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,甚至行为陷于混乱。


一个小故事


梭子鱼、虾和天鹅三个是好朋友。一天,他们发现路上有一辆车,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。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回家慢慢享用。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,每个人都铆足了狠劲,身上青筋暴露,都累得气喘喘吁吁。可是,无论他们怎样拖呀、拉呀,车子就是纹丝不动。

原来,三个家伙用劲的方向不一致。天鹅想:“我的家在天上,应该把货物拉到我家。”于是它伸着脖子拼命地往天上拉。梭子鱼想:“我的家在河里,应该往河里拉。”于是梭子鱼使劲地往河里拽。虾想:“我的家在池塘里,这车货物应该送到我家。”于是虾弓着身子往后拖。尽管它们三个累得精疲力竭,车子却一动不动。


教育应协调一致


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性,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目标。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是指:所有的家长,包括父母亲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等,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,有共同的目标,在方法上互相配合,协调一致,形成家庭教育合力。

从理论上来说,一般家长都会同意在教育上的一致性,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时、某一事,家长之间很难达成一致。例如,在一些家庭中,父母之间、父母与祖辈(爷爷奶奶、姥爷姥姥)之间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经常发生观念冲突、内容矛盾、方法不同的情况。他们相互间很少商量,各行其是,甚至各执己见,在孩子面前争吵,有时出现母亲唠叨、父亲训斥、爷爷“打圆场”、奶奶袒护、外公外婆充当“保护伞”的混乱现象。还有的父母当孩子有点成绩就彼此争“功”,孩子有了问题就互相推诿。孩子在做了错事不是先承认错误,而是先向爷爷奶奶们求援,寻求庇护。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一致,影响了教育效果,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。

因此,家庭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内部的关系。参与教育的家庭成员(父母、爷爷奶奶、姥爷姥姥)都要经常阅读家庭教育的书报杂志,提高认识、转变观念,交换对教育孩子的想法,取得共识、互相配合。在实施教育时,使孩子感到家长在这些地方是一致的。如果有分歧,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。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,固执己见,互不相让,各行其是,以免孩子或是无所适从,或是有机可乘。遇到这种情况,正确的解决办法是,争论的双方暂停对孩子的教育,交换看法后再对孩子提出一个合情合理的一致意见。久而久之,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就会形成相互尊重,求同存异,尽量一致的家庭氛围。

家长的教育也要保持前后一致,不要今天说对的事情,明天又说是错的,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迷惑不解,他们觉得父母的要求混乱,而且弄不清什么事情重要,认为什么都是可以改变的。

此外,家庭教育还应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。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,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培育。美国社会教育学家威拉德?沃纳指出:“从理想的观点出发,家长和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: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;但事实上,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。都希望孩子好,但却是不同的‘好’,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。”由此可见,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的尴尬局面。

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忙、家务重,很少跟学校老师联系,也不了解学校教育和孩子在校的表现。有的父母言行举止有悖于学校教育,这必然导致孩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。在学校里,常见这样的情景:一位家长抱起与别人打架的孩子说:“你没长手?怎么不打他?”有的孩子打了小朋友,还振振有辞地说:“我妈妈说了,谁撞了我,就狠狠地揍他。”老师对孩子的教育,被家长一句话给否定了,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。

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如果没有整个社会,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,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,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。无论有多忙,父母都应抽出一定的时间,积极主动地去学校与老师取得联系,一方面可以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、内容,了解孩子在学校里思想行为的表现,以及智、体、美、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;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,接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,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。

这种家庭、学校及社会的协同教育,才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,从而得以健康成长。特别是要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,家、校更应相互沟通,相互支持,否则,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。


一个小故事


在名著《卡尔·威特的教育》一书中,记录了卡尔·威特的一次经历:

在一次散步中,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:

在散步的过程中,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,她立刻生气起来,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,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。

我问史密斯太太:“您为什么要责骂女儿呢?”

“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。”史密斯太太这样回答。

“可是,您为什么又给了她一块点心呢?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还是为了给她受责骂的补偿?”

史密斯太太哑口无言,她不知该如何回答我。

这时,她的小女儿也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,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,更不知道挨骂之后为什么很快又得到了点心。


言传与身教一致


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儿女品行的根基。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: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“父母意识”。意思是说父母的言谈与行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切,包括孩子的行为、意识、人生观、世界观和价值观。

在家庭教育中,很多父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言行不一致,这势必会阻碍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塑造。孩子是聪明而敏感的。例如,如果父母嗜好打牌,又对小孩说打牌不好,不能打,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;父母坐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,却把孩子反锁在另一间屋子里,严令其用心做功课,刻苦读书,这样的教育很可能就成为一句空话;父母对孩子再三强调过马路要走斑马线,不闯红灯,但父母本人在过马路时由于性子急,不走斑马线,闯红灯,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,孩子的安全就没有了保证。正如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:“你不要认为,只有当你和儿童谈话,对他们教导什么或指示什么的时候,你才是对他进行教育。你怎样和别人谈话,怎样谈论别人;你怎样欢喜、怎样悲伤;你怎样对待朋友,怎样对待敌人;你怎样笑,怎样阅读——所有这些对于孩子,都具有巨大的意义。”

著名作家巴金曾说:“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大。在我小时候,父母脾气都好,从未打骂过孩子。想来想去,我想不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坏的东西。今天有些年轻的父母高兴时把孩子当作‘小皇帝’、‘小公主’,动了气就打骂不休。过不了多久,他们的坏脾气全让孩子学到了,孩子们只会学长辈们做出来的行为,不会学他们嘴里讲的道理和心里想的理想。”

父母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,自己却不带头遵守,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相反,如果父母言行一致,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、潜移默化的影响,也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。例如,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,父母也经常专心地看书。孩子看到父母这样,自己也会静下心来,踏踏实实地学习。又如,父母平时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倒茶、递拖鞋,关心体贴,孩子也会学父母的样去孝敬老人。

国外权威的儿童教育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:父母对孩子的影响,行为比言语要重要得多。我国也早就有身教胜于言传之说,不过,这一点远未能被广大父母所接受。在许多家庭,仍然对孩子说得多,自己示范得少,忽略了榜样在家庭中的力量。

俗话说“正人先正己”,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。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,不妨先进行一下自我检查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,以自身的言行的巨大教育力量影响孩子。要求孩子做到的,家长首先要做到。例如,要求孩子和同学团结友爱,互相帮助,家长自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,友好往来,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。

父母要明确地认识到,自己的行为是在子女的监督之下的,要知道,你今天表现出的行为方式,第二天你的子女可能就会表现出来,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尽可能地表现出优秀的行为,使子女对父母充满信心,永远将父母当作自己最可依靠和最可信赖的人。惟有这样,你的教育才会有最好的效果。


家教故事


曾参是孔子的学生,他在教育子女时,不仅严格要求孩子,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。

有一天,曾参的妻子要外出办事。在一旁玩耍的儿子,赶忙跑上前去,扯着母亲的衣襟,又哭又闹,吵着也要去。曾参的妻子怕年幼的儿子走不动路,不愿意带他。可是又被儿子缠得没有办法,只好哄孩子说:“好孩子,你还小,留在家里好好听话。等我回来,我把咱家那头肥猪杀了给你吃。”

儿子一听止住了哭声,眨了眨眼睛,认真地问:“是真的吗?”母亲只得点了点头。儿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,蹦跳着跑到一边玩去了。这一切,都被站在旁边的曾参看在眼里了。

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到家里,只见曾参正拿着绳子捆家里的肥猪,身旁还放着一把杀猪的刀子。妻子一见慌了,急忙上前拉住曾参,着急地说:“你这是疯了,我刚才是被儿子缠得没有办法了,才故意哄哄他,只不过是说着玩的,你怎么当起真来了?”

曾参严肃地说:“你做母亲的,不能欺骗孩子。小孩子啥也不懂,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,听从父母的训教。今天,你说不算,答应孩子的事不去做,哄骗了孩子,就是教孩子也去讲假话,去欺骗人。做母亲的欺骗儿子,儿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,以后即使再对他进行教育,他也难以相信母亲的话了。这样做,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?”

  妻子听了,觉得丈夫的话句句有理,也就同意了。





沙丽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高级讲师,心理咨询师,职业指导师。河南省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,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。文学作品多发表于《星星诗刊》《诗选刊》《绿风诗刊》《中国诗歌》《中华日报》(泰国)《燕赵诗刊》《当代小说》《三月》《岁月》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杂志。作品多次入选《诗选刊》“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”、中国作家协会《中国诗歌精选》、《河南当代女诗人档案》、《中国新归来诗人》、《中国当代百名女诗人诗选》《中国网络诗歌史编》等多种选本。获《教师报》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、获“虞姬杯”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、 “东坡诗歌奖”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三等奖、第四届“大江东去杯百善孝为先”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。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《记忆的手语》。


心理咨询:恋爱婚姻家庭,中小学生心理健康


咨询电话 17737837679



主编

沙丽娜


编委

张梦晗 庆向铃 徐熙甜 李滟哲 

封晓鹏 李若兰 康高雅 梁超会 

李紫一 闫梦珂 李惠彤



好文荐读


【收藏】中考满分作文的九种基本模式,掌握就能拿高分!(附范文)

【收藏】初中生如何写议论文?附:议论文名题范文及解析

【收藏】如何写好“成长类”作文?给孩子们看看

【收藏】初中作文开头、结尾写作技巧汇总【附范例】

【家长必读】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

◆【收藏版】阅读分析答题技巧,从小学到中学都适用,请家长给孩子收藏

◆【收藏版】再推荐一次:小学至高中阅读书目大全(教育部推荐)

【写作技巧】写好作文50条攻略!

俞敏洪:教书的是老师, 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

初一相差不大,初二两极分化,初三天上地下。隐患在小学!

【家长必读】成功父母的四十个特征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名家经典选读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